194、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tuan),故令气(饣十勹十吉﹦噫(yi)),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见《赵版伤寒论﹒阳明病全篇》第68条,现排序无此条文)。
作者:蒋远东
《辨脉法》第28条【注】中讲,趺阳脉以侯脾胃,脉当和缓则无病;今趺阳脉浮是脾有寒、胃有热。以脾不运化而胃中虚气上浮故,所以本条文讲: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辨脉法》讲:无论浮取、中取、还是沉取,这个脉都大、而且无力,此即为虚也。
虚是太阳病转属阳明、其热与阳明胃经合化为热、其寒与太阴脾经合化为寒的产物,是一个湿热病;是以阳明胃经为阳的阳明胃气因合化而强、虚浮于表,而以太阴脾经为阴的太阴脾血、因合化而弱于里也,以至于脾寒而胃热,所以趺阳脉浮。这里的浮实际上是抵御外邪的胃气与外邪搅在一起了,搅在一起是相抟的意思,即是浮虚相抟,故令气(饣十勹十吉:(yi))
(饣十勹十吉﹦噫(yi));噫是食不下的意思;外邪贪婪的侵蚀胃气,胃气以此而虚竭,即为气噫;本条文的解释是:胃气虚竭也;《赵版伤寒论》.本篇第69条【注】中讲:yi者,气(饣十壹(yi))是气结有声,即今之呃逆也。本趺阳脉浮指的是胃中的邪气强了,而胃本身的气弱了,这是正邪交争的结果。《辨脉法》第25条【注】中讲,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阳明胃经之动脉也。
太阳病外邪入于阳明引起脾寒胃热的根源是:太阳病的表不解,须根据太阳病的虚实而发表,太阳中风自汗出是太阳表虚证,当与桂枝汤实表;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是太阳表实证,当与麻黄汤发表;太阳中风转属阳明,汗出恶风,宜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伤寒转属阳明,恶风无汗,宜葛根汤。
今趺阳脉浮,病人呃逆不断是生姜泻心汤、或甘草与泻心汤证,《太阳病中篇》第157条讲: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协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58条讲: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眠安,医见心下痞,谓之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医生不是与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泻其痞而止其呕,而是用麻黄汤发表、用桂枝汤实表,即是责虚取实。责虚是发表的意思,取实是实表的意思。这里的守空是置心下痞于不顾,即为守空,而反发太阳之表,发太阳之表的药是热药,热药能迫血妄行,即是守空迫血。
足阳明胃经起于交頞,交頞在鼻梁骨的夹缝中,误用发表、实表的药主心下痞,必定会导致趺阳脉更浮,鼻中燥者,必定衄血;此为医咎。咎者,错也;这是医生误用表药的过失啊。
《辨脉法》讲:流利如珠的脉,谓之滑;滑脉是热的表现。这本来是一个心下痞,医生置心下痞而不顾,罔用发表实表的药,使阳明病表寒去而表热不去,其脾更寒,其人必哕,本篇第194条讲: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本篇第243条讲:食谷欲呕,属阳明病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属上焦。其【注】中又讲:得汤反剧属上焦,宜葛根汤见半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辉煌配资-网络炒股杠杆平台-股票配资公司开户-杠杆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