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明朝嘉靖年间之后,北有蒙古铁骑南下,东南有倭寇海盗作乱,边疆烽火连天,国难当头。就在这样的乱世中,涌现出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既能挥剑杀敌保家卫国,又能提笔作诗抒发胸臆。戚继光、袁崇焕、唐顺之、孙承宗,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背后,不仅是沙场征战的英雄传奇,更是一段段用诗歌记录的边关岁月。他们的诗作既有"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情壮志,也有"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的深沉忧思。这些文武双全的儒将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边塞画卷,展现了不同于唐宋文人的全新诗歌风貌。
国难当头现儒将
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一齐来。北边的蒙古各部落重新整合力量,不时南下叩关,让边防将士日夜不得安宁。更要命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和中国本土的海匪勾结在一起,烧杀抢掠,搞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的军队战斗力下降厉害,武备废弛,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的武将已经不够用了。
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种全新的人才——既要懂得儒家经典,有治国理政的本事,又要能够带兵打仗,守卫疆土。这就是我们说的"儒将"。他们不像传统的武夫那样只知道舞刀弄枪,也不像书生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做到了文武兼备。
戚继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他出生在山东蓬莱的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熟读经史子集,同时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他被派到浙江抗击倭寇,创建了著名的"戚家军"。这支军队不仅战斗力强悍,纪律严明,而且戚继光还亲自编写了《纪效新书》等军事著作,把实战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
袁崇焕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本来是个文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原本可以在朝廷里做个文官。但是看到辽东战事吃紧,后金军队步步紧逼,他主动请缨到边关效力。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在宁远、宁锦等地与后金军作战,屡次获胜,成为明朝后期最重要的边防将领之一。
唐顺之的经历更是说明了这种"兵儒合一"的必要性。他是江苏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年)考中进士,本来是个标准的文人。但是面对倭寇横行,他毅然投身军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被派到蓟镇核查军务,后来又到东南沿海谋划抗倭事宜。他不仅亲自出海与倭寇作战,还写了大量反映边防生活的诗歌。
这些儒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单纯的武将或者文官都无法应对复杂的边防局面。北方的蒙古政权和后来的后金政权,都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水平,需要明朝的将领既要有军事才能,又要有政治智慧。东南的倭寇问题更复杂,涉及到海防、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考虑。
孙承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他是河北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长期在朝廷担任文职。但是辽东战事紧急,朝廷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处理,于是天启二年(1622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蓟辽。他在任期间,整顿军务,修筑关防,为明朝在辽东的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儒将的共同特点是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实际的军事经验。他们不是那种只会背书的书呆子,也不是只知道打仗的粗人,而是真正做到了文武兼备。这种身份让他们在面对边防问题时,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边关岁月入诗篇
这些文武双全的儒将们在边关的生活,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的边塞诗不像唐代文人那样更多是想象和抒情,而是实实在在记录了边关的见闻和体验。
唐顺之在蓟镇的时候,写了很多描写北方风光的诗。他在《游遵化汤泉》中写道:"绝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流金每似临三伏,晞发真成向九阳。"这里记录的是他在遵化发现温泉时的惊喜。遵化在今天的河北,那时候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唐顺之发现这里虽然已经是深秋时节,外面很冷,但是温泉附近却温暖如春,让他感到很新奇。
戚继光在蓟州任职十六年,对那里的山川地理了如指掌。他在《登阴山》中写道:"凌虚小队散春风,长啸遥看大漠空。隐约蓬莱沧海畔,氤氲宫殿紫云中。"阴山是蓟镇三屯营附近的一座山,戚继光经常在这里巡视。站在山顶向北望去,可以看到茫茫的草原,这让他想起了家乡蓬莱的海景,也让他想到了京城的宫殿。
邓子龙在云南边境的经历更是为边塞诗开辟了全新的地域。他在诗中写道:"滇南诸山欲赴海,崔巍渣滓成岩砻","山邑古洞幽奇绝,洞口寒风生六月"。云南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六月份在山洞里还能感受到寒风,这些都是内地很难见到的奇特景象。
这些儒将不仅记录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记录了边关的人文生活。戚继光在诗中写到士兵的生活:"万灶暮烟低汉戍,归来豪气挟长虹。"晚上时分,军营里炊烟袅袅,士兵们准备晚饭,这样的场景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
军营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有其独特的乐趣。孙承宗写道:"黄花插帽军中乐,白雁随阳塞上飞。"重阳节的时候,士兵们在帽子上插着菊花,虽然身在边关,也要过节庆祝。同时,大雁南飞的景象提醒着他们季节的变化。
这些儒将还记录了边关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李化龙在诗中写道:"迩缘马市开,始换来时衣。"这里说的是明朝政府允许蒙古人在边关开设马市,用马匹换取汉地的商品。这种贸易往来对维护边关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第更是详细描写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胡人新纳欸,野朴颇堪怜。日落笳声惨,风吹酪气羶。支房毡作帐,策马木为鞭。"他观察到蒙古人住毡房,喝酪浆,用木鞭策马,这些都是汉地少见的生活方式。
边关生活中最让人牵挂的还是与家人的分离。陈第有一首《妻子再至塞上志喜》写得特别感人:"去年相送潞河秋,忽报移家到塞头。天外自惊羁旅客,雨中顿改别离愁。"他在万历四年(1576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蓟镇担任游击将军,妻子能够到边关与他团聚,让他激动不已。对于常年在外征战的军人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最大的幸福。
袁崇焕的《边中送别》更是写出了边关将士的心声:"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他从天启二年(1622年)开始在辽西作战,很少能回家探亲。当有朋友从家乡来看他时,短暂的相聚后又要分别,这种心情是复杂的。
这些诗歌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明朝中后期的边防形势复杂多变,这些儒将们用他们的诗笔记录下了真实的边关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的诗歌既有塞北的苍凉壮阔,也有海疆的波澜壮阔,既有军营的豪迈雄壮,也有思乡的温情脉脉,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明代边关生活画卷。
刚柔并济显风骨
这些文武双全的儒将们,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不同于纯粹的文人雅士,也不同于粗犷的武夫,而是将儒者的温文尔雅和将军的英武豪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戚继光的诗最能体现这种豪迈之气。他在《出塞》中写道:"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四月份他单骑出去察看地形时看到的景象。按理说边关应该是荒凉萧瑟的,但是戚继光笔下的景色却是绿意盎然,溪水潺潺。军队经过时,连鱼儿都被军鼓声惊动,鸟儿看到军旗也要绕着飞。这种描写既有军旅的威武,又有自然的和谐。
孙承宗的《海亭用韵》更是气势磅礴:"雄襟开万里,杰阁更亭亭。不是环瀛海,谁堪托北溟。龙渊夹日白,剑水插天青。"站在海边的高楼上眺望,胸怀开阔到万里之外,只有这样的大海才能承载如此宽广的胸襟。剑光如白日,海水如青天,这样的比喻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这种豪迈不是盲目的张狂,而是建立在实际战功基础上的自信。俞大猷在诗中写道:"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军营里的篝火光芒能照到银河,士兵们的歌声能压过龙宫的声音,这样的夸张手法反映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确实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这些儒将的诗歌并不是一味的豪壮,他们也有深沉忧郁的一面。这种忧郁不是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陈第在《塞途志感》中写道:"朔气忽萧森,凄凄不可禁。封侯艰李广,得谤到曾参。夜雨村灯暗,秋云峡路深。遥思军国计,愁泪湿衣襟。"北方的寒气突然袭来,让人感到凄凉难忍。想到李广一生征战却难以封侯,想到曾参这样的贤人也会被人诽谤,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夜雨中的村灯显得昏暗,秋云下的山路显得深邃,想到国家的军政大事,不禁流下了忧愁的眼泪。
这种忧郁到了明末儒将那里表现得更加明显。熊廷弼写道:"白云惨惨浮,一望入眼眸。千古伤心地,何人泪不流。"面对辽东的败局,即使是像熊廷弼这样的能臣也感到无力回天。
袁崇焕的诗更是充满了悲壮的色彩:"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边境的战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内部的争斗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种对时局的担忧贯穿在他的很多诗作中。
不过,这些儒将最可贵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达观。
王崇古的《九日前雪》就体现了这种平和:"塞上秋寒早,归余冬令先。飘萧风雪夜,孤负菊花天。青海翻琼海,银川堆玉川。祈胶怜戍苦,犹幸兆丰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就下雪了,辜负了赏菊的好天气。但是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遗憾,而是担心士兵们会因为下雪而受苦,同时又庆幸这场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这种心境既有对士兵的关怀,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袁崇焕的《海山楼》也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层楼高百尺,形势控西东。人物兴亡外,川原指顾中。万家秋杵月,一片锦帆风。薄醉吹长笛,登临兴不穷。"站在山海关的高楼上,东西两个方向的形势都在掌控之中。历史上的人物兴亡成败都已经过去了,眼前的江山却依然壮美。月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声音,海风中飘扬着战船的帆影。微醺中吹起长笛,登高望远的兴致永远不会衰竭。
这种平和中蕴含着一种超脱的智慧。戚继光在《乙卯元日登太平楼》中写道:"高台元日一登游,东向扶桑送远眸。岸隐潮声连古戍,天回春意满芳洲。鲸波突兀辽山隔,螺岛微茫海市浮。趨首五云宫阙近,灵氛常映太平楼。"元旦这天登上太平楼游览,向东眺望遥远的海上日出。海岸边隐约传来潮水声,连接着古老的军营,天空中回荡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芬芳的岛屿。巨浪翻涌,辽东的山峰若隐若现,小岛在薄雾中如海市蜃楼般飘浮。抬头看向京城的方向,祥瑞的云气常常映照着太平楼。
超越前贤开新境
明代儒将的边塞诗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他们独特身份和经历的自然体现。
和唐代的边塞诗相比,明代儒将的诗歌在对功名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唐代的文人写边塞诗,很多时候是为了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王维写"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李白写"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这些都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功名的渴望。
但是明代的儒将们对功名的看法更加理性。戚继光说"天威扬万里,不必侈封侯",意思是只要能够彰显国威,保卫疆土,个人是否封侯并不重要。袁崇焕更是直言"但求烽火今年熄,得遂闲身及早抽",他希望的是边境能够平静下来,自己能够早日卸甲归田。邓子龙也说"黄冠野鹤即乐事,何须勒石称燕然",认为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就是快乐的事情,何必一定要像古代名将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这种态度的不同,反映了两个时代将领身份的差别。唐代写边塞诗的多是文人,他们通过参与边疆幕府来寻求进身之阶,所以对功名有着强烈的渴望。明代的儒将本身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已经身居高位,责任重大,考虑的更多是如何履行职责,而不是个人荣誉。
在对战争的态度上,明代儒将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唐代的边塞诗经常批判战争的残酷,表达反战的情绪。李颀的《古从军行》就是典型代表,诗中充满了对征战艰苦的感叹。
明代儒将的诗歌虽然也会描写战争的艰苦,但是很少有悲观厌战的情绪。戚继光写道:"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前两句说的是自己和士兵们一起分享干粮,一起喝山泉水,后两句是对比那些高官贵族的奢侈生活。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苦难的抱怨,而是对简朴生活的坦然接受,甚至有一种以苦为荣的自豪感。
戚继光还说"沙碛传餐君莫叹,边臣应得戒衣袽",意思是在沙漠中传递军粮不要感叹辛苦,作为边关的官员就应该时刻保持警觉。这种态度反映了职业军人的责任感,和文人的悲天悯人是不同的。
在写作内容上,明代儒将的边塞诗更加注重纪实。唐代的边塞诗虽然也有很多真实的成分,但是也有不少是出于想象和虚构。王维的"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昌龄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些战斗场面很可能是诗人的想象,目的是营造一种豪壮的氛围。
明代儒将的边塞诗则大多是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戚继光的《宁德平》《纪事》,王崇古的《戊辰十月七日塞上班师纪行》,唐顺之的《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这些诗歌都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可以和史书记载相对照。这种写法增加了诗歌的史料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
明代儒将还开拓了边塞诗的地理范围。传统的边塞诗主要写北方边疆,特别是西北地区。明代儒将的诗歌不仅有北方的塞外风光,还有东南沿海的海防景色,以及西南边陲的奇山异水。
唐顺之的海疆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写道:"迭屿乱翻旌帜影,惊涛尽作鼓鼙声","忽然石壁开双峡,坐觉楼船耸半空",这些都是在海上作战时的真实感受。相比于陆地上的战斗,海战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唐顺之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代海防的第一手资料。
邓子龙在云南的诗歌更是填补了边塞诗地理版图的空白。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水急,气候多变,这些特点在他的诗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山邑古洞幽奇绝,洞口寒风生六月","水池分冷热,金井幻阴晴",这样的描写在传统的边塞诗中是看不到的。
和宋代的边塞诗相比,明代儒将的诗歌在精神面貌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宋代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在与辽、金、蒙古的较量中经常处于劣势,所以宋代的边塞诗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北宋时期的边塞诗往往表现出对内地生活的怀念和对边关生活的厌倦。欧阳修写"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司马光写"出塞风霜苦,归途杨柳春",这些诗歌表达的都是希望早日结束边关生活,回到内地享受安逸的愿望。
南宋时期的边塞诗虽然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是面对现实的困难,往往流露出无奈和愤懑的情绪。陆游写"太阿匣藏不见用,孤愤书成空自哀",刘过写"独有孤臣流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这些诗歌虽然激昂慷慨,但是悲剧色彩很浓。
明代儒将的边塞诗虽然也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要乐观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不少胜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袁崇焕的《再出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状态:"重整旧戎衣,行途赋采薇。山河今尚是,城郭已全非。马自趋风去,戈应指日挥。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这是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焕被重新起用时写的。虽然辽东的形势很严峻,很多城池已经失守,但是袁崇焕仍然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收复失地,凯旋而归。
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实际能力基础上的。这些儒将大多有过辉煌的战绩,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应该如何去实现目标。正是这种自信让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不同于前代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
参考资料来源:
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西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唐顺之《唐顺之集》,马美信、黄毅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戚继光《戚继光诗稿》,曲树程注,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袁崇焕《袁崇焕集》,杨宝霖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辉煌配资-网络炒股杠杆平台-股票配资公司开户-杠杆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